
9月15日,DOTA2官方博客发布了新闻稿《DOTA职业巡回赛》,文中回顾了过去几年DOTA2电竞曾经走过的路,在新闻稿中,V社认为赛事的初衷为:用尽量有趣的方式来展示Dota,吸引选手来参加,吸引观众来观看。而DPC(Dota职业巡回赛)的建立虽然让国际邀请赛的参赛名额如何产生变得简单易懂,却也让赛事变得“乏味、近乎单一的文化“。因此,V社决定结束DPC,但目前还没宣布未来的电竞路要怎样走。
在DPC赛制结束的当下,多位电竞生态的从业者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期待的话,当年百花齐放的赛事,确实非常好玩,例如洛杉矶的 BTS 别墅杯,还有DAC、南洋杯各样的赛事,都是非常多元化的,会比最近的DPC的赛事更有参赛乐趣。
担心是在经过这两年的DPC赛事的申办限制,赛事方及俱乐部已经越来越少了,能否恢复到以前的盛况是需要打问号的。
我个人觉得 DPC 的初衷是好的,就是V社想通过这种联赛的制度去吸引更多的观众,让生态更加职业化,同时也给俱乐部更好的生存空间,因此我觉得DPC的体系是没问题,但我觉得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。
首先DPC的赛制很长;其次,DPC的奖金其实也不算高,之前的第三方赛事奖金可能都是要比DPC高的;最后就是,在最开始DPC制度宣布的时候,我们以为会有一部分的联赛分成给到俱乐部,但其实也没有。因此,取消的话其实也没影响到我们的收入。反而有第三方赛事去打的话,我们可能有更多的收入,DPC的出现其实让队伍的收入上限降低了。
一直以来,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,即使在有DPC的情况下,DOTA2也还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环境给到所有的队伍和大部分选手。整个生态中所有的参与者,可能除了顶尖的选手和主播以外,其他的各方都赚不到钱。
一个生态是否会有很多第三方赛事,还是要看赛事的商业价值,一个赛事体系有商业价值才会有第三方赛事。第三方愿不愿意办赛事这件事情也很简单,就是看办赛的收入能不能覆盖掉成本支出。
ImbaTV在过去举办过很多的DOTA2赛事,例如我们在2020年的时候,举办了中国DOTA2职业杯,后面不做了的原因也很简单,就是投入过大,没有完整的商业模式。
我们办重庆Major,其实我们的亏损是在千万级别。当然,V社对于Major级赛事是会给到支持的,办赛规模越大,V社给到的扶持会越多,但相应的,亏损也会更大。比如说,V社补贴30%,那100万的赛事就需要自负盈亏70万,1000万的赛事就需要想剩下700万的成本从哪里来了。
从公司的角度去做一件事情,无非是要经济收益或者其他的收益。当收益都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,投入的意愿就不会很高。
这个问题不光是我们ImbaTV在面对,国外的几个赛事方其实也一样,办DOTA2的赛事大家都亏了不少。目前看下来,比较有办赛意愿而且不计较回报的,可能只有沙特王子了…
海外电竞商业媒体The Esports Advocate联合创始人陈泓宇:
比起V社上一篇关于静音房的文章,这篇长文实在是太关键了,感觉是影响Dota未来起码5年的一个决定。
先说说有优点吧,从今年开始V社的一系列举措,无论是大地图更新,还是决定取消DPC,我认为都是比前几年完全撒手不管要强很多了。将每年把重点放在TI的本子,放在赛事改革上,起码从态度上讲,我认为是需要认可V社的勇气和给予尊重的。并且V社这种类似于随笔性质的文章,是博得了许多玩家们的好感的。
但是,我这里要提缺点了,V社在DOTA2电竞中一直忽略的一点,那就是他一点都不重视俱乐部,并且很遗憾的是从长文中的字里行间也同样能感受到。
第一段的原文,创办DPC的起因是,V社发现【职业选手】很难知道如何明确地进入TI,注意这里没有提俱乐部。而后文提到了职业选手,第三方赛事,玩家,观众,唯独没有怎么提职业俱乐部。这是我依然比较悲观的一点,我印象中自从2015年之后Dota2里的饰品就几乎没有任何的俱乐部元素了,有的只剩下数量可怜的语音应援包。
相比较其他几个有职业联赛的电竞项目,DOTA2俱乐部的商业化在V社都不重视的情况下,实在是太难做了,像之前中国的Newbee还有EHOME,都误入了歧途。文中的结尾也没有提取消之后的举措,应该会是下一篇长文要讲述的内容,我个人还是相当期待的,也是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DOTA2商业化方面的内容。
DPC其实是疫情时代的产物,在那会各赛区相对闭塞的情况下,需要DPC,而现在疫情已经彻底结束了,如果想回到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,就需要DPC消失。今年的V社在宣布将重心从氪金内容转移到免费内容开发,封禁9万个小号等等,他们在大破大立上突然变的很果断,可以预见今年是DOTA2大刀阔斧改革的一年,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V社能在DPC退出舞台后摸索出一条新的路。